close

新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諾佛謝洛夫今年11月訪台,停留兩天便閃電離去,《科學人》把握機會近距離專訪這位年僅36歲的物理學家,帶領讀者深入了解他用膠帶撕出諾貝爾獎的神奇歷程,以及他如何在天馬行空的實驗中享受樂趣。

撰文∕李名揚

重點提要
■石墨是由很多層平面碳原子結構靠凡得瓦力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層狀塊材,用膠帶可將其一層層撕開,而得到單層的石墨烯。
■石墨烯是全新的研究領域,由於蓋姆和諾佛謝洛夫樂於和其他科學家分享研究成果,才使此領域進展神速。
■諾佛謝洛夫一直堅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強調「唯有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才會成功。」

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蓋姆(Andre K. Geim)和諾佛謝洛夫(Konstantin S. Novoselov),原因是他們於2004年首先分離出單層的石墨烯(graphene),並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

石墨烯是碳原子以六角形排列組成的單原子層平面結構,具有高導電性、高透光率,並且極為堅韌(見50頁〈石墨烯:一網打盡基礎物理與電子產業〉)。自2004年以來,石墨烯已成為物理與材料科學界的顯學,許多學者爭相投入相關研究。中央研究院於11月15~16日舉辦「石墨烯、奈米碳管的最近發展與奈米材料的超快現象」國際研討會,特地邀請到石墨烯發現者之一的諾佛謝洛夫與會。

諾佛謝洛夫曾是蓋姆的博士生,年僅36歲,是1973年英國的約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以33歲之齡得獎後,近37年來最年輕的物理獎得主。諾佛謝洛夫此行除了在中研院及清華大學各舉行一場演講外,還特地抽空接受《科學人》專訪,暢談他的學習與研究歷程。

幸運留給有準備的人
對於諾佛謝洛夫能以如此年輕的年紀榮獲諾貝爾獎,外界最好奇的,莫過於當初石墨烯是怎麼做出來的?

這得從充斥現今社會的各項電子產品說起。電腦、手機等絕大多數電子產品的核心皆是電晶體,主要材料是矽。然而矽受限於材料的特性,電流傳輸效率不佳,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希望找出矽的替代物,例如鍺、砷化鎵等。理論上石墨烯具有非常優異的導電性,但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石墨烯在室溫下不可能穩定存在,於是喜歡搞怪的蓋姆和他的一群學生(包括諾佛謝洛夫在內)就在他們定期舉行的「星期五黃昏實驗」(Friday evening experiments)挑戰這個「不可能」,當時是2003年...

用膠帶撕出諾貝爾獎的諾佛謝洛夫 - 地圖日記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7464550.htm#ixzz1AXbYmfSV
(網址連回本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rabhao(火雲豪) 的頭像
    crabhao(火雲豪)

    CrabHao火雲豪

    crabhao(火雲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