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比其他靈長類長壽的秘密就藏在基因組和木乃伊中,但也使得人類的老年疾病增加。

撰文/普林格爾(Heather Pringle)
翻譯/涂可欣

重點提要 
■人類的壽命比其他靈長類長很多,一般把這現象歸功於現代醫學、食物充足和衛生設施。 
■新研究指出,雖然過去200年來這些因素有助人類壽命的延長,但這種趨勢實際上在更早以前就開始了。 
■當人類祖先食用較多肉類時,他們對於伴隨而來的病原體演化出防衛機制,這些機制可以延長壽命,卻會助長一些老年病症。

在一個週日早晨,一輛毫不起眼、上面載有10幾具人類遺骸的白色箱型車,隆隆駛過秘魯利馬老舊且危險的市區,停在秘魯國家神經科學研究院。在建築物後方的卸貨區內,一群穿著整齊的研究人員和政府官員正緊盯著車子。駕駛下車後,一名助理匆匆尋來一台醫用擔架推車,幾分鐘內,兩名男子已推著第一具遺骸進入研究院的造影部門。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芬奇(Caleb Finch)也在一旁,幾個月來他一直翹首盼望這一刻,他今年74歲,個子高瘦,長鬚花白,畢生投入人類老化研究。和其他靈長類比較起來,人類的壽命相當長,我們現存的演化近親黑猩猩,壽命大約為13歲,而2009年出生在美國的嬰兒,預期壽命卻有78.5歲。芬奇來到利馬,就是想從人類遙遠的過去找尋這個差異的原因。車廂內的遺骸有男性、女性和孩童,他們死於1800年前的濱海沙漠裡,遠早於西班牙人征服那裡之前。遺骸包裹在沾滿沙塵的布中,埋葬在乾燥沙漠的墓地裡,這些自然風乾的木乃伊保存了人類能夠長壽的重要新線索,他們代表了現代醫療尚未出現時的人類,可用來研究過去人類老化的情形。芬奇走到車旁,笑著看車廂裡說:「那可是一整群木乃伊。」 

大多數研究人員把人類的長壽歸功於疫苗、抗生素和其他醫學進展,以及有效的都市衛生系統和整年都吃得到新鮮營養的蔬果。許多人口調查研究顯示,過去200年來,這些因素確實大幅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芬奇也堅信,這些因素固然重要,卻只是長壽之謎的一部份。芬奇在整理體質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遺傳學和醫學等領域的資料後,提出了一個具爭議性的新學說:人類老化延緩以及壽命增加的趨勢,其實在更早以前就開始了,那時的人類祖先對遠古環境中許多病原體和刺激物,演化出越來越強的防禦系統。如果芬奇的看法正確,未來對感染、宿主防衛和老年慢性疾病間複雜關聯的研究,將會澈底改變科學家對老化的認知,以及我們因應各種老化問題的方法。

人類何時開始變得長壽?

科學家對於現代狩獵–採集族群的研究,透露了人類有較長的壽命並不全是因為衛生措施。1985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物人類學家布洛頓–瓊斯(Nicholas Blurton-Jones),駕著越野車穿越沒有路徑、僅有樹叢的坦尚尼亞伊雅西湖(Lake Eyasi)盆地,他和田野助理馬席亞(Gudo Mahiya)來到遺世獨立的哈札部落,這個狩獵–採集族群仍過著和他們祖先相似的生活,獵捕狒狒和牛羚、挖掘富含澱粉的植物塊莖、雨季時從非洲蜜蜂窩採集蜂蜜。這兩名研究人員拜訪了一個又一個部落,蒐集基本的人口資料,調查每一個哈札家庭,記錄居民的姓名和年紀。接下來的15年,他們又更新了人口統計資料六次,記下過世者的名字和死因。此外,布洛頓–瓊斯又從另外兩名研究人員處取得了哈札族人更早期的人口數據。 

哈札人和遠古人類及黑猩猩一樣,生活在病原體和寄生蟲充斥的自然環境中,他們沒有自來水和下水道,排泄物集中在離部落20~40公尺遠的區域內,他們生病了也不太想尋求醫療。然而布洛頓–瓊斯和馬席亞發現,哈札人依然活得比黑猩猩久,他們的預期壽命為32.7歲,而且如果能活到成年,預期還可再多活40多年,幾乎是成年黑猩猩的三倍,有些哈札族的老人能活到80多歲的高齡,他們長壽顯然與醫學和科技的進展無關。

 

哈札人的情況並非特例。研究人員收集過五個現代狩獵–採集族群的人口統計數據。2007年,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葛文(Michael Gurven)和新墨西哥大學的卡普蘭(Hillard Kaplan)這兩位人類學家,分析這五份資料指出,這些部落的人72%死於感染,每個部落的死亡曲線都呈非常類似的J形:兒童死亡率高達30%,青年死亡率最低,40歲之後死亡率呈指數成長。葛文和卡普蘭接著拿這些曲線與野生和圈養的黑猩猩比較,雖然曲線類似,然而成年黑猩猩陡然上升的死亡率卻比人類狩獵–採集族群早了至少10年。葛文和卡普蘭在詳述這些發現的論文中提出以下結論:「即使在受保護的環境下,黑猩猩老化的速度仍然比人類快,也較早死亡。」

那麼,人類壽命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增長的?為了找尋線索,中密西根大學的卡斯帕里(Rachel Caspari)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李相熙(Sang-Hee Lee)檢查了百萬年來四個人類始祖族群的768具遺骸,經由評估牙齒磨損的程度(在咀嚼時牙齒會以固定速度累積磨損),估計出了四個族群中年齡15歲左右的青年與年齡30歲左右的較老成人(足以當祖父母)的比值。這項研究顯示,一直到人類史前史近期,才常見到人們能活到30歲以上。像440萬年前出現於非洲的南猿(australopithecine),大多數活不過30歲,牠們30歲與15歲的個體數比值僅有0.12;相對地,4萬4000~1萬年前活躍於歐洲的智人,通常都能活過30歲,成人與青少年比值為2.08(參見2011年9月號〈祖父母的演化〉)。

不過計算早期智人的預期壽命是一項挑戰,畢竟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大部份時期都沒有人口普查和死亡登記等詳細資料,因此芬奇和南加州大學老人醫學家克瑞明斯(Eileen Crimmins)分析了史上最早且幾近完整的統計資料:1751年瑞典第一份人口統計數據。它的年代比現代醫學和衛生學的發展早了幾十年。他們的研究顯示,在18世紀中葉,瑞典人的預期壽命為35歲,但能度過童年時細菌感染和天花等傳染疾病而活到20歲的人,往往能再多享有40年的人生。 

對芬奇來說,這些發現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18世紀的瑞典人定居在人口稠密的村落、鄉鎮和城市裡,接觸到的嚴重健康風險是四處遷徙的小型黑猩猩群體不會遭遇到的,那麼為什麼瑞典人仍然可以活得比較久?答案可能與人類祖先的肉食習性,以及為了解決吃肉的危險而演化出的一些保護性基因有關。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3年第142期1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abhao(火雲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