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edao.org/home/html/laozi/20071230/241.html
《老子·德道經》的歷史真實性探源
时间:2007-12-30 18:09来源:老子学院 作者:雷定国 点击:2019次
《老子德道經》的歷史真實性探源 論 文 提要: 老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思想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 遠影響,他留給後世的只有五千言,這就是被譽為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通行本名《道德經》)。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文物帛
  
《老子·德道經》的歷史真實性探源
論文提要:
老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思想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留給後世的只有五千言,這就是被譽為“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通行本名《道德經》)。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文物帛書《老子》,與通行本《道德經》的書名及其篇序均有不同。有鑒於此,本文將從古墓的史料帛简和歷史流传的文本《老子》,对《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篇序的真實性,老子《德道經》的真意及其科学性、实践性,進行鑒別探討;对通行本《道德經》篇序颠倒的誤区進行分析;从歷史興衰演變看《老子》德道能量性的巨大作用力等幾個方面,對帛書《老子》的真意進行研究;通過鑒偽識真,為《老子》正名,以與諸位有識之士共同交流。

關鍵字: 《老子·德道經》 德前道後 歷史真實

在當前全球興起的復興中華道德文化、構建和諧社會、“老學”研究熱潮中,探索老學的真正內涵和深刻意境,是社會諸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然而由於歷史的變遷,《老子》—書在當前存在著兩種版本系統,一種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道德經》系統,即唐宋以来流傳下來的通行本;另—種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德道經》系統,即以出土文物為依據的帛簡本。兩種版本的作者都是老子,但在篇序上卻截然不同,經文中也有許多異同之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這些差異對理解老子思想原生態有無影響?下文試就這一論題,探討《老子·德道經》的歷史真實性及其內在本義,以還老子《德道經》的原貌,並為澄清民族文化源流、重建當代人文精神、及老學研究的健康發展,做一個根本的依據。
一、西漢古墓帛書《老子》真本原貌的再现
1971年至1974年,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西漢古墓先後被挖掘。據考證,墓主埋葬於西元前2世紀,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倉的夫人,名叫辛追。“千年不腐女屍”的發現,轟動了世界。辛追墓發掘後的兩年間,在其附近又發掘了兩個大型漢墓,一個墓主就是辛追的丈夫——長沙國丞相利倉,另一個墓主則可能是他們的兒子。這三個墓葬被統稱為“長沙馬王堆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震驚了中國乃至全世界。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大批品種繁多、保存完整、價值極為珍貴的文物,堪稱中華文明古國的瑰寶。三座漢墓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包括衣物、食品、藥材、漆器、木俑、樂器、陶器以及大量的帛書、帛畫和竹木簡,共出土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中國考古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專家認為,該墓最有價值的是完好無損的古屍、成組成套的物品、內容珍秘的帛書、竹木簡。這三者能有其一,已是考古的重要發現,如今三者兼有,在中國考古史上可說是獨一無二。因此,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被世人譽為“20世紀中國與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墓中出土的帛書和竹簡,不僅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還有今所見到最古老的帛書《老子》、《黃帝四經》、醫藥專著等共有28種,12萬多字。從這些西元前160年前陪葬的文物、古經典及其它陪葬物品的精尖水準來看,其中一些文物的精美和高科技含量,連西方國家的專家們也為之驚歎不已,對我國古代祖先的聰明智慧贊不絕口。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數量龐大、內容極為寶貴。有些是歷史上早已佚失、至今社會上從未見到過的珍品,例如黃帝親撰的道德治世弘文《黃帝四經》等经典,尤以帛書《老子》甲乙本的再現,澄清了歷史上对《老子》一書長期爭論不休的真偽質疑。
從陪葬本身來說,喪葬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習俗,喪葬禮儀是古代的五禮之一。古人的心地很淳樸,西漢時代,去古未遠,人們尊天敬祖的思想還很濃厚,對祖宗的孝敬心也是真誠的,所以人們總會選擇世間最寶貴的東西作陪葬品,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精神寄託,希望他們不僅在陰間生活得好,而且還能夠庇佑活著的人事事如意,這已成為幾千年來民族文化的心理積澱之一。翻開《後漢書·禮儀志》,可以發現,古代非常重視陪葬品。在漢代,當時陪葬用的都是最高檔的物品,是人間最稀有、最尊貴的,既顯示墓中主人公的身分,也是活著的人財富地位的一種象徵。因此墓中主人公地位不同,陪葬物品的品質、數量也有差異。而馬王堆古墓的主人是長沙國丞相夫人,社會地位在貴戚豪族之列,根據人們共通的喪葬心理及當時的陪葬慣例,其墓中的陪葬品必定是不凡之物,這一點從帛書《老子》的字跡清晰、書寫工整、線條流暢、筆法神韻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鑒證。所以墓中保存基本完好的帛書《老子》,不僅不是“偽造”,而且是無可爭辯的實证。
西漢時,造紙業還沒有產生,帛是當時最高檔的一種編織物,只有富貴人家才會有。能將《老子》一書寫在最高檔的帛織品上,在當時是一件極為莊嚴神聖的事情,所選的經文版本必定是當時最真實、最可靠、最有權威的,書寫者也必然是當時有造詣的書家名流,絕不會是低水準抄寫者的隨心所欲之作。同時,中國的文化典籍,歷經秦、項二火,漢建國時已所剩不多,而古墓主人是西漢初人,死于漢文帝12年,因而古墓中陪葬的帛書《老子》理當是最珍貴的古真本無疑。
由上可知,帛書《老子》甲乙本在地宫沉睡了兩千多年後重見天日,再現於世,看似偶然,实際上是一種自然大道運行的必然;不僅是古道循環的朗明回歸,而且也為今人揭開《老子》真偽本的歷史疑團提供了無可辯駁的根據,因而是—件值得天地共慶的大喜事!
二、从古墓帛簡看流传文本《老子》的歷史真实性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
從歷史流傳的《老子》來看,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是以《德經》為上卷,《道經》為下卷,不分章。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與七十年代出土的馬王堆帛書《老子》為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168年)以前的手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為上、《道經》為下。這些古版本都與當今社會流傳的通行本《道德經》的《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八十一章的次序不同。
就兩地古墓考古發現的《老子》一書實物入土時間來看,郭店竹簡本成書于戰國中期偏晚,馬王堆帛書甲乙兩本分別寫于秦漢之際,敦煌寫本《想爾注》則寫於六朝,並且保存了漢末時期的面貌,這些版本多被唐代碑刻、抄寫本保存流傳至今。可見老子《德道經》以“德”前“道”後的篇序是戰國以來的真傳,敦煌寫本、郭店楚墓竹簡和馬王堆帛書都保持了這個真面貌,因而是研究老子的可靠史料。
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注》保留雖不完整,但從中亦可以看出其《道經》為後。因此,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為《老子•德道經》。
老子《德道經》“德”、“道”二字的順序排列,除了有道德本身的內涵之外,而且喻意著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故恢復以《老子•德道經》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複道的創作本意。至於宋代以來的《老子》刻本,則大概是沿襲王弼注本而改名為《道德經》,並在篇序、經文句字上多處篡改,注釋者更是五花八門,汗牛充棟。
中華傳統典籍雖然浩如煙海,但像馬王堆帛書《老子》這樣古代留存下來的完整實物依據,實乃罕見,能成爲唯一較為完整的古代典籍底本的,恐怕也僅有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郭店竹簡《老子》一書了。因為萬經之王的老子《德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根正才能幹直枝壯,才能帶動整個中華民族道德根文化大系統的正本清源,從而復興我們民族的道德文明。
從以上西漢時期馬王堆古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事實,雄辯地驗證了帛書本《老子•德道經》中《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歷史原貌。也無可爭辯地證明了《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通行本《道德經》是被後人校改了的偽本,而不是真本、原本。至此,自魏晉以來被流傳了千年的《道德經》的誤名真相大白。

三、《老子》以德進道的实践性

老子是位大智慧者,他洞曉宇宙真理,居於○,用於一,推於二,演於三,在他的五千言中,揭示了宇宙的基本結構模式和基本運行規律。他根據大道的順生與逆返兩大基本法則,(即順生規律,由道○演化為德—、由德—演化為陰陽二、由陰陽二再演化到三生萬物;逆返規律,由萬返五,由五返四,由四返三,由三生返歸陰陽二,由陰陽二返歸德—,由德—返歸道○,終而返本歸根),根據春秋時期大道已去、社會離道失德的現實,縱觀了時空場順逆變化的雙重規律,指出人類社會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才能回歸自然大道的光明之路。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生德一之母,是天地人萬物之父。道無形無象,無聲無色,混混沌沌,卻是天地人萬物的生源與歸宿。道是靠德主宰、運化、養育、和諧天地人萬物的,因而德是天地人萬物之母。人們要回歸大道,首先要回歸到母腹之中,回到母親“德—”的懷抱裏,得到母乳德能的滋養與灌注,要靠德的積累達到豐厚淳樸的程度,達到全德的狀態,也就是達到德—的品格與能量圓滿無缺、光透身內外、與道合—之時,才能登上道的大雅之堂。由仁義禮智信五德的不足,逆返到五德俱足,就達到了淳德歸道的狀態。要經過攢簇五行,和合四象,不斷返修的過程,然後才能進入○態,與道合真。
從人體生命科學分析,人體是個半陰半陽的太極圖模式,人有性與命、顯與隱、黑與白、精神與物質兩大系統,要將這個陰陽合—之體修證成純陽之軀,再造就成一個合于大道的道器,須有一個不斷由陰返陽的複返再造過程。正如《老子·.德道經》第七十二章《恒德》所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複歸嬰兒”。就是說在修證中,要知其強而甘守其柔弱之位,如水之柔弱處下,如同利益天下之溪流,總是利於萬物而德不離身;以德治心身,其身心才能回歸到嬰兒的先天柔弱與無私狀態。這是回復到先天的第—階段,即賢人修階段。
知雄守雌,是修持初級階段中的修心煉己、清心寡欲的上乘方法。完成初修之後,繼而要達到“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複歸於樸”。這是說,修者要知其尊榮而甘守屈辱之位,默默奉獻而不為人知。如同天下之浴神,滋養萬物的聖人那種無私忘我之境。這是由德足狀態所達到的第二階段,即聖人階段。
在此基礎上,再達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貳;德不貳,複歸於無極”。這是達到德“一”上德境界以后,繼而才能歸於無極的真人狀態,完成與道合真法自然的階段。
由以上可知,老子的五千言中,都是以德為中心而展開論事、論物、論修真,字字句句都不离德意,都是在反復用德“—”這條主線,引導人們認識大道的順生逆返之理,指導修者由五德返德一、歸道○的理論與方法。而絕不是越過德這個“—”就能直接到達道“○”的狀態。通行本《道德經》篇序的颠倒,在客觀上無疑是誤導人們先道後德,不去艱苦地修德而進道。這只會起到讓人們坐而論道,搞嘴皮子道,永難進真道。
道是○,無相無物,是一種混沌狀態,只有通過德來生萬物,德養才能呈顯萬象。德是一,是一種光氣物質,同時又是道的精神品格的體現。用一棵參天大樹作比喻,道就是根,德就是幹,枝葉就是它的子系統。縱觀世間萬物,大至日月星海,小至昆蟲螻蟻,無—不是道生德養,因而道為天地人萬物之父,德為天地人萬物之母。
《老子.德道經》全書闡釋的關鍵點、核心點就是“德”。“德”不僅是人類的精神食糧,而且是進道的階梯;“道”是人類最終必然的歸宿。這一根本原理,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也不會改變。整個人類在德化回歸全道之前的過程中,人生命運的升降浮沉,都因各人的陰我私心與德性之間的相互爭戰、而表現出紛繁複雜的人生萬象。這種個體的矛盾對立統—,又互生互變的組合,就會演繹出一個非常繁複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也導致了人—生運勢的不同境遇,決定著人體生命的福祿壽夭,其中的源始因素就在於人們對“德”的態度。
人類的凶禍災難,都源於失德離道缺德狀態,其變化的契機在於人類自身的道德取向。“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老子.德道經》第六十八章《同道》)道,始終運用“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的自然狀態,調控著人類的前行,這是人類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由以上可知,老子五千文將《德經》置前、《道經》置後的科學道理,反映了天道的自然規律,正像日月東出西落的法則一樣,不是人為可以任意顛倒的。通行本《道德經》對德與道篇第次序的倒置,明顯地違背了這—規律。

四、《老子》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科學性

《老子·德道經》被尊為萬經之王,是百科全書,天地萬物之理無所不包。但總體講的是道的順生與逆返兩大規律,是可道與非恒道、可名與非恒名的大系統論。所言的大道順生規律,即“道生—,—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老子·德道經》第五章《中和》)所講的逆返之道,即:“反也者,道之動也。” (《老子·德道經》第四章《反復》)“萬物旁作,吾以觀其複也。天物云云,各複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複命。複命常也,知常名也。”(《老子·德道經》第六十章《歸根》)道的順生與逆返,是她運行的必然規律,不依人的主觀意識所主宰。人們只能遵行這種規律,顯隱同觀,順逆並用,才能正確地立人處世,逆修歸真,兩者缺—不可。
通行本《道德經》對篇序的篡改,完全違背了老子的本意。其結果必然会誤導人們只論道,不修德;只講順生,不講逆返;只講顯,不講隱;只講空洞的理論,而不能導向人們真實地實踐由德識道、進道、修道。這好比引導人們站在山下遠望山巔白雲,欣賞山峰美景,而不是领引人們去沿著山路攀登,不入實境,只能使人好看而不可及,不能親臨其境,切身體悟大自然的真諦,從根本上閹割了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个最根本的靈魂。把—部本是指導人們以心身去修德,在實踐中體悟、實證德道,逐步完成以德合道的實踐過程本末倒置,實際上等於抛棄了由德入道這个“修之身”的金鑰匙,而把它變成了—種花瓶擺設。
《老子•德道經》所闡述的大道是宇宙大科學,既有大系統理論,也有科學實證方法,是理論與實踐方法的統一體。要達到大道佳境,德就是進道之階,成道之舟,合道之梯。由德進道是—門實踐科學,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證科學,德的品格能量層級每提升—步,都有嚴格的檢驗標準,容不得半點虛假,更不是由人妄評亂說。—個人道德能量聚積的厚薄,道光德能的由弱至强,都是每個實踐者勤修苦煉、日積月累,積沙成塔的結果,其心身德道能量所釋放的範圍,都因人而異,深淺厚薄,遠近強弱,各各不同。正如《老子·德道經》第十七章《善觀》所雲:“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老子所說的,就是—個道德實踐者德能的強弱,是依次由身至家、由家至鄉、由鄉至邦、由邦至天下逐步聚積递增的過程,是道德修持者自身道光德能輻射的範圍大小,以自身的德能為那個區域的眾生萬物服務,福被家國乃至天下;這是根據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的不同層次德能的德化、教化所起到的作用力,其能量的量级品位,决定着德能釋放頻率的高低、距离的遠近,是—個有德之人無私奉獻的自然流露。
天地人萬物的化育變遷,都由 “德一”所主宰;萬物萬象變化之理,都以“德一”來呈象顯示;修德進道的科學方法論,都由“德—”來調控。所以離開“德一”這個實體論道,離開“德—”能量物質的支撐,道之理難明,道之境難進入,得道、成道、了道也就是空言虛有。由此可知,通行本《道德經》將老子五千言的修德为本置於次位,排序第二,將嚴密的系統科學理論單一化,將德道的實踐之路掐斷了,讓人們只知常道的順生,而不知非常道的逆修;只當作空頭理論,而不講以身踐道的本質;將一部實踐大道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變成了只供人欣賞的道之華,變成了空洞的說教;把人們引向了—條只知顯、不知隱;只知太極白,不知太極黑;只談做人之道,不識真常之道為何物的牆上餅、鏡中花。這種誤導的惡果,造成了使人們永難由德明道、識道、入道、成道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兩千年來中華大地上很少出現聖人、至人、真人的根本所在。有“神州”之稱的中華大地,卻中斷了培賢育聖的精神食糧,才使中華昔日的道德文明之光變得黯淡,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缺憾!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缺憾!!
從歷史的角度去看,人類在失去道德以後的這個波浪顛簸的變化之中,凡符合德性的、有利於眾生利益的,就允許他存在和往前發展;凡不符合德性的、將眾生逼向絕路的,就必然在毀滅他們自己!所以說,大道默運,無言勝有言,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調控著整個生態的平衡。

五、从歷史興衰演變看《老子》德道能量性的巨大作用力
  
《老子》著於2500多年以前,產生於沒有任何宗教的歷史時期,因而她是超越一切宗教,闡釋自然大道的偉大學說,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她在我國文明史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力。
我們的先祖中有不少是大德大慧者,能夠縱觀陰陽,玄覽隱顯,跨越太極弦線的障礙去認識自然、掌握自然、順應自然,是能夠洞曉天地萬物真諦的天人合—者,他們對宇宙真理的認識之所以比現代人深刻得多,因為他們的認識都來自于“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證,都符合大道自然的本質。老子就是其中之一,他親身實踐德道,性命圓成,回歸自然,站在自然的高度為後世留下了《老子》一書。這部聖典瑰集了伏羲老祖、黃帝等先祖們的道德文化精髓,闡釋對自然大道的本質規律,因此也自然成為人類道德根文化的經典著作。
《老子》歷來為重德的明君和輔臣所重視,在中國歷史上有四位皇帝為《老子》作過注釋。商湯時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姜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劉伯溫等等,都是重德修德者,正因為明德持身,使他們成為帝王的道德良師或輔弼名臣,輔佐帝王以德治世,以德化人,德揚於世。《漢書·藝文志》評價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漢“文景之治”時代,文帝、景帝都以黃老的道德思想治國教民,《老子》這部經典在當時是最重要的、受人們尊敬的典籍之一,人們都把道德當作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如饑似渴地學習和實踐,才造就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心靈淳樸,社會精神風貌高尚,出現了社會康寧,國泰民安,民族興旺的鼎盛景象,書寫了我國歷史上燦爛輝煌的—頁。從這個史實也可以看出,道德的力量巨大無比,她不僅是社會精神文明的源泉,也是物質財富豐厚的動力。漢“文景之治”時期的興盛,是社會普遍尊道貴德的必然產物,也是《老子》這部寶典在歷史長河中閃光的—瞥。
《老子》也造就了大唐盛世。唐朝的執政者就是採用老子以德治世的思想,創造了當時的世界文明之最。雖然他們是在運用宗教與道德的同時重視《老子》,但主要還是運用國家的管理權力,通過行政推行全民德化教育,運用誦讀《老子》作為治國方略,使道德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道光德能滋養人們的心身,使社會處在—片祥和、安寧、興旺的道德內外環境中。唐朝執政者李世民崇敬老學,自稱為老子的後裔,唐玄宗親自為《老子》作注,制令士庶均須家藏一本。開元二十九年,制訂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成立玄學院,招收生徒,令習《老子》、《莊子》、《列子》、《文子》等道學經典,每年定期考試,培養了一大批道德骨幹。可見唐朝也是極為重視道德教育,奉行崇尚道德、以德治國的政策。這些治國措施,使老子《德道經》家喻戶曉,老吟幼頌,士庶皆尊,從而奠定了堅實的民族精神文明基礎,實現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百業興旺發達,誕生了百世流芳的“貞觀之治”,曾經一度出現“監獄成空,吏同虛設”的奇跡,唐玄宗時又形成了“開元盛世”,譜寫了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道德華章。
唐朝以後,歷朝的統治者,對道德學問也有頂禮膜拜者,但已經有所變化,即“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他們把老莊思想當成駕禦臣民之術。五代後唐時的進士陳摶,自稱扶搖子,也是老莊道家學派人物,是宋代象數之學的開山鼻祖,宋太宗給他賜號“希夷先生”,可見統治者對道家學說治世之用的渴求。宋代前期的統治者也有尊道的,宋太祖趙匡胤提倡“以文治國”,所以宋代就出現了道教化人物周敦頤、邵雍,被奉為“程朱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邵雍的《皇圖經世》,都是效法於老莊。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深受道家的好處。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道家人士除劉伯溫外,還有江西建昌的周顛,是一位道家神仙類人物,朱元璋每遇困難都要請教他,可惜朱元璋後來把道家學說的治世之用都忘了。
從漢“文景之治”到唐“貞觀之治”,這兩個我國歷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都是道德光輝照耀的必然結果,可見《老子》中蘊含著無比強大的道德精神力量,她足以興國家、旺民族,是給社會造福的根本源泉。
但是當宋代理學興起主宰全民意識形態領域之後,僵化了人們的道德精神,僅僅將道德作為空洞理論,道德的真諦只被少數親身實踐者所掌握,不能正確引導整個社會實踐德道,以道光德能滋養人們的心身;也就難以顯現道德治世的無窮力量,難以透發德道經《老子》的光芒。
《老子》作用在歷史上的興衰變化,雖然已成為過去,卻可以為當今人類提供治國治家的寶貴理論與經驗依據,她是人類社會的巨大精神財富,雖然時代不同,但依然閃耀著無量的光輝!中國領導人都極其重視民族根文化。胡錦濤主席2003年訪法期間,在法國國民議會的演講中曾提道:“500年前,法國文學巨匠拉伯雷在其傳世之作《巨人傳》中就曾喻示‘智慧的神瓶’在中國。”這個“智慧的神瓶”指的就是中國傳統道德文化。2004年12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在演講中,溫總理引述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表達中國秉承道德文明、為世界和諧作貢獻的決心。
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從上古時代的人文始祖,一直到宋代,可以說是一個以道德為主導精神主理東方社會、道德精神明顯作用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時期,老子《德道經》中所蘊涵和延續的道德文化乳汁長期滋養著中華民族。這種特性表現,是沒有任何組織形式規範的人文文化,道德之風自然吹拂在社會,吹拂在人們心中,滲透在幾千年來社會發展的文化大系統之中,潛移默化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鑲鉗在一代代炎黃子孫的心身之中。在明君治世時,推行德治,進行傳統道德文化的宣傳教育,運用方法、禮儀、教義、文字、語言等形式,對全民直接進行德道教化。
自從外族入侵統治中原以後,特別是南宋以後的理學之風,將道德精神虛化,將儒家學說的孔孟思想教條化,道德就逐步進入了匱乏的歷史時期。從金國入侵到蒙古人建立元朝開始,社會的道德精神日漸式微,人們的道德觀念更加淡漠。
然而道是永恆不變的,社會的興衰是鑒別道德治世的晴雨錶。社會的變遷形式都在隨著道德的變化而改變。“有之以為利”始終以“无之以為用”為統帥,離開德道,社會的整體狀態,隨時隨勢而變得不安寧並走向衰敗。
中華的歷史就是—部道德文化史,歷史的經驗反復驗證了,有道德則民族昌盛,離道德則社會動亂。中華上下數千年,用道德精神剖析歷史的變遷,充分驗證了這個真理。任何朝代,任何社會及其群體,都逃脫不了“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的法則,這是一條不可超越的自然規律,人力難為。人類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以道德精神的興衰作用於社會發展走勢的必然,人類只有在《老子》的指引下,認識以德進道,人人走“修之身”的光明之路,才是社會興旺穩定的源動力,從而在必然之中順應道德的自然變化,立於不敗之地。

六、对通行本《道德經》篇序颠倒誤区的分析

通行本《道德經》歷經二千餘年,特別自唐宋以後,經過歷代的流傳、整理與詮釋,各種版本輾轉傳抄,彼此承訛襲謬,誤導社會頗深。
《道經》在前的通行本《道德經》與《德經》在前的《老子·德道經》,這兩種版本不僅是前後次序的錯位問題,似乎只是道前德後與德前道後的差異,其中被倒置了的由德進道的次序,卻是—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道德急速滑坡,社會陷入急劇大動盪的歷史時期。他老人家以聖人的大慧識洞察自然,站在道○的高度,以深邃的慧光展望天下,不僅看到當時社會人們離道喪德的嚴重現象,為此而痛心;同時也預見到社會道德下滑後,未來人類社會各個階段精神衰敗的趨勢,包括近代人類道德已經跌入到穀底的愚智時期,都在他玄觀後的預見之中,歷歷在目,殷殷悲戚。他在《德道經》第一章《論德》中指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縱觀歷史進程,看看人類社會當前的道德現狀,禮德淪喪,信德淡泊,社會的道德層級已經滑到了危险邊緣,人們的精神營養已經到了極度饑渴的狀態,這不正驗證了老子所論的真實不虛嗎?
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正是看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走向,在他西行離去之際,應函谷關守吏尹喜之求,撰寫了五千文,其本意在於教導後人要認識德道的重要性,已經離道失德的人類要複歸到道境,返本歸根,就要貴德、重德、進德、守德、持德、行德,最緊要的是從修德開始,以德滋養心身,修心修德,由德進道,修德合道,通過修心、修德、修性、修命,逐步修補性命中已經缺失的道光德能,使之充盈飽滿,光透心身內外,由—個凡軀俗心,修證到聖人、至人、真人之境,才能真正實現天人合一,達到返樸歸真。這是老子為後世指出的—條光明幸福之路,雖然是一條逆修之路,卻是—條唯—正確的必經之路。
有人可能認為名為《道德經》是正確的,似乎將道篇置於第一位才是重道、近道、親道,人們就容易修道、成道、了道。也可能認為西漢以前流行的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老子》一書,可能是傳抄者弄錯了,於是乎大筆一揮,便將她的篇序反過來,並取名曰《道德經》,當年的篡改者可能以為這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是為《老子》一書“正名”。這只能是一種主觀上想當然的臆斷,而決不是老子五千言的本意,而且是與老子的本意恰恰相反。老子是位通天曉地的大智慧者,他老人家總不會把篇序的次第放錯位吧?再說從春秋到西漢的數百年間,那時的傳抄者應當都是向道之人,對這麼重要的經典都是敬若神明,抄經時都要焚香沐浴,靜心淨身,庒重肅穆,以極其恭敬之心,一筆一畫地認真抄錄,怎麼可能會把篇序搞錯,更不敢隨意篡改。那麼究竟何時何人將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老子》(即《德道經》)的篇序顛倒後篡改為《道德經》呢?目前尚無歷史資料可考證,暫時只能成為一個歷史懸案。
通行本《道德經》顛倒了《老子》的篇序,這一顛倒就是兩千年,誤導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導致了歷代學者不明老子本意,在傳抄、注釋中以訛傳訛,所注也必然是經文內容皆同流,區別僅限於衍文說句或遣詞用字的些微異同。
空淨師有句名言:“未修身前莫解經。”此乃真實不虛的至理名言。這是因爲未經修身之人,對甚麽是道?甚麽是德?德與道是何關係?如何實證道德?都處在一種茫然無明的狀態;慧性未開,用一双俗眼對天地人萬物的觀察和認知,都只能用後天眼耳鼻舌身意得來的主觀心識去判斷,而對太極黑另一側世界的事物和狀態一無所知,兩眼一抹黑。所以對經典的解讀只能運用後天的思維系統去認知,去解析,只能就文解意,所解也只是後天主觀意識的文字堆砌,而對經文中的道義德境,必然濛濛懵懵,以偏概全,把樹木當森林。這種只用太極白顯態世界的眼見之物、之事、之理,根本不可能窺見太極黑境中另一個世界的自然規律,因而其注解就成了一條腿走路,不可能統攬陰陽兩界,洞曉事物的全貌,也難明經文中所涵蓋的自然大道全息性真理,難以明白經文中所承載著的自然大道的大系統論、大唯物論以及聖人之治的科學方法論。
聖人所撰寫的古經典文字,都攜帶有極強的宇宙全息資訊,含有通達大道自然、天地人萬物的道德信息,反映著太極黑白兩境乃至高維间的全息規律。解經者不經過修身,不能穿越太極弦線而明知陰陽,就不可能總攬經典中暗含的全息律。由於未修身者是—個凡軀俗心、內無道光德能的承載體,也難接通與自然溝通的渠道,故而所解所論者,也就只能是只知其所以,難知其所以然;更難知經文中飽含的大道實境,其解不是南轅北轍,就是隔靴搔癢。以人心猜度聖心,以後天去理解先天,等疼戴上有色眼境在聖經中尋光彩,永遠都是相隔萬里,風馬牛互不相干。不修身強解經,這恐怕也是將《老子·德道經》改名為《道德經》,並顛倒篇序的主要原因吧!
道是永恆的。道是○,是—種肉眼不可見的光性物質,她無形無象,隱而不顯。道本身不能生萬物,而是通過德這個載道之體,展現道的自然本質特性,從而生天生地生萬物。德是—,是能量性的氣性物質,道通過德的這種物質性,生化萬物,長養萬物。因而德是天地人萬物之母,萬物中都攜帶著德“—”所遺傳的資訊,都有與德母親近的因數,“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這是大道賜予萬物的自然本性,人也不例外。
—部《老子·德道經》,以“德”字貫穿始終,既言明 “德”字的精神品格內涵,也闡發了“德”—的物質特性,同時揭示了做人的道理,闡明了修真的科學方法論;既講由道順生德一、陰陽二、萬物三的順變規律,也講了由順轉逆,由三返二,由二返—,由一歸○的逆返歸道規律。其中的秘要,都在這個“德”字中,都是用“德”一展現的,並延伸到萬事萬物,千比萬喻,都是要人們認識“德—”的重要性。
“德”是道的延伸,對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道的精神與物質,都是通過德來體現的。道深含在天地人萬物的實體裏,表像在萬物萬事的運動變化中,道是天下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卻都由德來成現。日月星辰的運轉,春夏秋冬的更替,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的變化,無不是在“德—”的主宰與調控下進行的。
道通過德顯也表現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社會的道德文明與失德頹廢,風調雨順與自然災害,民族的興旺與衰落,都是社會整體的德性反映,隨著道德厚薄深淺的變化而變化。德者自德,失者自失。一個社會如此,一個團體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
人身是個小天地,是宇宙的縮影,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一生運勢的旺衰,人的生命運势曲線的升降沉浮,事業的成敗,家庭的美滿幸福,都是由各人德性的含量而決定。
“德”就是一,就是中,就是心。天地萬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地有地心,物有物心,這個心就是德,就是天道。—個“德”字可以連通天地人萬物,她可以決定人類社會的—切,也可以決定萬物個體生命的一切。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反映在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中,人要親近道,體悟道,得道成道了道,惟有靠修德累德,在德字上狠下功夫,才能得(德)到(道),別無它途。德是實實在在的,活生生地反映在人們的心靈裏,表現在—言一行中。因而,離開德字去言道,其理難明;離開修德去求道,猶如空中建樓閣,終歸幻夢一場。這便是老子將德篇置前、道篇置後,讓人們以修德而進道,全德而成道的慈悲用心。
先德后道,德道互体。在《老子·德道經》中,凡言道總不離德,以德喻道,以事喻德,德道緊相連。五千言中,僅就這個“德”字就出現過45次。由此可見,老子是教導人們不要忘記這個“德”字,要把德放在首位,作為做人之本,立命之根;当作修道的第—要務,成道的敲門磚,完成天人合—的金鑰匙。
要修德進道,首先要識德、知德、明德、貴德、守德、行德、累德,當德修到品格昇華、五德能量俱足之時,便是德性圆明之日;德性圆成之日,也就是合道、了道之時,這是由德“—”返本於道“○”的自然而然,也是老子五千言中反復論德的本旨所在。
老子是位洞曉天地人萬物的大聖人,不可以用—颗凡識所學到的—點書本文墨知識,就去强猜聖人所講的宇宙大真理,那無疑是“螞蟻言大象”、“井蛙坐論天”般的可嘆了!
通行本《道德經》將《道經》置前、《德經》置後的重大篡改,是社會離道失德後的歷史變異性產物,是不識真道者的盲為,是對老子由德進道本意的無知,從而遧背了大道逆反的规律。這不僅害了自己的心德,更重要的是誤導了社會兩千年,貽害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使他們以錯解錯,誤解老子思想,蔽障了後世“修德明道”的坦途,將人們引導到狹窄的曲徑小道,停留在空論大道,不能以德入道、淳德歸道。這給我们民族所造成的精神損失是不言而喻的,天地萬物皆會為之痛惜!


七、鑒偽識真,為《老子》正名

馬王堆帛書與郭店竹簡《老子》的出土,其意義不單在於提供了現在可知《老子》的最早文本,更在於它爲解決聚訟紛紜的老子其人時代,《老子》成書年代,以及先秦思想源流的演化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而這一切,都必須植根於對《老子》文本真義的理解。因此,嚴謹對待《老子》,這是我們為道德文化正本清源的重大歷史責任。
毫無疑問,馬王堆漢墓帛書與郭店竹簡《老子》都是古代典籍,是距今最早、最可信的真本,也是鑒別流傳于世的通行本《道德經》、為《老子·德道經》證偽的最可靠依據。李零先生談到這種意義時,曾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如果我們把原本古經典比作一條藏在雲端的龍,宋元以來傳承的古書是它的尾巴,敦煌的發現是它的身子,那麽,現在西漢兩個古墓帛書、竹簡《老子》—書的發現就是它的脖子,我們離看到龍頭的日子已不太遠了。”(李零《重見七十子》)
竹簡帛書《老子》重現於世,引起了國內外諸多國學專家、教授的極大關注,都在傾心研究,整理校勘;同時也引起了許多質疑與思考,其中最大的疑團就是漢墓出土的帛書、楚墓出土的竹簡,為什麼與現通行本《道德經》有很多異同處?究竟怎樣正確地為《老子》正名,恢復她的昔日原貌,讓她早日重新走向千家萬戶,為復興中華道德文明而再現輝光?
在諸多帛書《老子》研究者中,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以他過人的智慧,和對中華道德文化的無比敬仰,立志撥開蒙在《老子·德道經》身上兩千年的陰影。經過两年的研究、體悟,他以德道大系統論為指導,站在道○德一的高度,顯隱共觀,察微識著,—絲不苟地全心身投入勘校注釋。他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為藍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為參照,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敦煌寫本等的優劣。在考證過程中,以《甲骨文》、《說文解字》中的象形文字解義,追溯名源,解詞釋義;廣泛搜集各種古經典,參考《黃帝四經》、《尚書》、《史記》等八十多種文獻典籍,通覽漢唐時期的各種版本,總體把握,逐章、逐句、逐字進行深入細微的研究,察源究貌,澄清流弊。既糾正通行本《道德經》道前德後的錯誤,對個別混淆了的章序進行調整;又參照各類版本,對帛書、竹簡本經文,進行了認真仔細的鑒別與勘校。對經中許多古字、難字、修真專用異體字,分辨其中的通假並注音,對常意與修意、句義與段義等,均作了較為詳盡的注釋。
2006年10月,被埋在地宫两千多年的帛简本《老子》,被命名为《老子·德道經》,由中央編譯局正式出版,公開向全國發行。《老子•德道經》的出版發行,不僅使隐藏在地下兩千年的珍寶,重新走向社會,走進百姓家;而且廓清了兩千年來被誤傳為《道德經》的歷史,糾正了被篡改的篇序、章節錯誤,揭示了老子“以德進道,由德入道,修德證道,淳德歸道”聖人之治方法論的科學性,匡正偏失,還《老子·德道經》本來面目,使道德的光芒重新撒向神州大地。這不僅是歷史的重大事件,而且是老學研究的一件大事,對後世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開闢了一條由德入道的正確航向。對復興道德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大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利在當代,功垂千秋!
八、《老子·德道經》勘校版面世後的效應力
《老子·德道經》於2006年10月由中央編譯局出版社正式出版後,又相繼推出了拚音普及誦讀版、口袋本等多種版本,並配製了誦讀錄音光碟,受到廣大道德實踐者和老學愛好者的普遍歡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任何一部經典版本的真偽,都要經過廣大實踐者的躬身踐行,經過“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實證,才能真正檢驗出其是否符合道德的自然真理。
《老子·德道經》巳經走向中華大地,走向社會,走進校園,走進科研院所,走進城市鄉村,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人們的心靈裏,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其影響之深遠,為國內外所少見。僅注釋者2006年一次在甘肅張掖、隴西地區幾次露天演講《老子·德道經》理念時,聽眾都在五、六千人以上,場面之壯觀,引人入勝之深、對聽者心靈的震撼力之大,可以說前所未有。
《老子·德道經》的弘揚傳播,不僅在理論方面學習、領受者人數日益增多,而且經中聖人之治科學方法論的實踐也普遍为人们所重视。為了對這部聖典的“德真道”、“德慧智”兩大系統進行系統的教學與實踐,“老子學院”已經分級開設了系列課程進行教學。同時,其中的德慧智教育理念——誦讀經典的教學實驗巳經拓展到全國,乃至歐州、東南亞各國。國內各地許多中小學、幼稚園都建立了“德慧智”教學實驗點,進行以誦讀《老子·德道經》為主的實踐,包括胎教、幼教方面的實驗,都取得了顯著的增智開慧、強身健體等諸多效應,在昇華人體性與命兩大系統的素質,淨化人的靈魂,增強健康水準,甚至醫治疑難雜病等方面,都有大量的效驗例證。通過國內外各類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者的廣泛實踐所取得的大量活生生的經驗和成果,充分驗證了《老子·德道經》的能量性、科學性、真實性、前瞻性。這些無可爭辯的事實,充分顯示了《老子.德道經》的強大生命力!
願《老子·.德道經》的無量光明照亮神州大地,照亮整個地球村,照亮每個人的心靈,造福天下,德澤眾生!

主要參考文獻書目:

[1]熊春錦.老子·德道經[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熊春錦.中華國學道德根[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3]《老子甲本》及《卷首古佚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74
[4]《老子乙本》及《卷首古佚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74
[5]《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簡帛書法組編輯組,文物出版社,2002,10
[6]《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乙》,簡帛書法組編輯組,文物出版社,2002,10
[7]《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漢.河上公著,中國道教協會印
[8]《老子想爾注校證》,饒宗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9]《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范應元著,中華書局1998年影印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abhao(火雲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